查看原文
其他

丹毒与淋巴结(管)炎的诊治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学习是一种习惯
¨春江水暖鸭未知,
¨从来天有难测时。
¨风云岂能遂人意,
¨梦醒方觉悔悟迟。
¨今日不学待何时,
¨离床医学伴您行。

丹毒(erysipelas)

疾病别名

hieropyra
phlogosis
Saint Francis' disease
流火
圣弗朗西斯病
圣弗朗西斯氏病

疾病概述

俗称“流火”,是由A族B型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种急性炎症。
常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红肿热痛,好发于颜面及下肢,可有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流行病学

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溶血性链球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

病因

由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
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他轻微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
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
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接种、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抓及轻微外伤均可诱发
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

有些伤口可小至不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

复发性丹毒:系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复发。

发病机制

多在身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生,全身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γ球蛋白血症以及酗酒者均可成为发病诱因。
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临床表现

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
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

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
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
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

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局部淋巴结肿大。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并发症: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沉:加快。
抗链球菌溶血素:增多。

组织病理:
真皮高度水肿,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肿胀,中、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管腔为纤维蛋白栓塞,真皮及扩张的淋巴管中有弥漫的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有时可见链球菌,水肿剧烈者可见表皮内水肿或大疱。

诊断、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发病急剧,局部红肿,境界清楚,伴有高热及疼痛等,较易诊断。 
主要鉴别: 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血管性水肿、癣菌疹 、类丹毒。



治疗

反复发作患者应注意寻找并积极处理附近慢性病灶(如足癣等)。 

本病以系统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1. 系统药物治疗 
早期、足量、高效的抗生素治疗可减缓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并防止复发。
丹毒治疗首选青霉素,每天480万~640万U静脉注射,一般于2~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应持续用药2周左右以防止复发;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 
2. 外用药物治疗 
可用25%~50%硫酸镁或0.5%呋喃西林液湿敷,并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 
3. 物理治疗:采用紫外线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有一定疗效。 
4. 手术治疗:已化脓者应行手术切开排脓。
内科急症、感染临床实战群
若过期,请联系微信gabstudy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superficial acute lymphadenitis and Lymphangitis)


疾病概述

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是病原侵入淋巴流所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浅部急性淋巴结炎的部位多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有的可在肘内侧或腘窝等处发生。
病菌经破损的皮肤侵入淋巴间隙继而引起淋巴结、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
感染部位淋巴结肿大,出现索条状红线,可伴全身不适症状。如不及时控制其发展,可形成多腔性脓肿

病因

病原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
颈部的淋巴结炎多源于口咽部的炎症扩散,如牙龈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等;
足趾间的感染,如足癣常是下肢淋巴结炎的诱因;
上肢、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可引起腋下淋巴结炎;
下肢、脐以下腹壁、会阴、臀部的感染,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炎。

浅表急性淋巴管炎在皮下结缔组织层内,其病因与急性淋巴结炎相同。

发病机制


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引起急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充血、肿胀、白细胞浸润,炎性渗出。
病变的淋巴结增大后,中心坏死化脓。
感染继续发展,可向周围扩散形成淋巴结周围炎,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可形成双腔或多腔性脓肿。 
淋巴管及周围病变组织充血、肿胀,使淋巴液回流障碍。


临床表现

1.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 
急性淋巴结炎.局部先有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可与周围软组织分辨,表面皮肤正常。
病变加重时,形成肿块,难以分辨淋巴结的个数,疼痛和触痛加重。表面皮肤发红、发热。
形成脓肿时有波动感,少数甚至破溃出脓。 

2.索条状红线、硬且触痛 
急性淋巴管炎时,病变部位有一条或多条红线向肢体近侧延伸,硬而有压痛。
深层淋巴管炎时,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有条形压痛区。 

3.全身症状 
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取决于病菌的毒性和感染程度,常与原发的感染有密切关系。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与WBC呈正相关。 

2.细菌学检查 
(1)脓液涂片 (2)细菌培养 (3)药物敏感性试验。


其他辅助检查:结核菌素试验,作为鉴别淋巴结核的参考。


诊断、鉴别诊断


1.病史:病人在淋巴液引流区域的相应部位存在着感染病灶。 
2.临床表现:典型的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的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WBC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鉴别诊断:1.腮腺继发感染 2.结核性淋巴炎 3.猫抓病 

治疗

急性淋巴管炎应着重治疗原发感染病灶。

发现皮肤有红线条时,可用呋喃西林等湿温敷;
如果红线条向近侧延长较快,可在皮肤消毒后用较粗的针头,沿红线分别选取几个点垂直刺入皮下,并局部再湿敷抗菌药液,以利抗炎。 

未形成脓肿的急性淋巴结炎,如有原发感染如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等,应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灶,淋巴结炎多可随着原发感染控制后得以消退。

若已形成脓肿,除应用抗菌药物外,还需切开引流。
一般可先试行穿刺吸脓,然后在局部麻醉下切开引流,注意避免损伤邻近的血管。

少数急性淋巴结炎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者常可转变为慢性炎症而迁延难愈。

视频推荐:
视频8: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之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

学习太累,还不如看个视频:

父亲:高手杀红眼,和鬼子高官肉搏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